在關稅大戰下被犧牲的台灣傳統產業

隨著8/1號到來,川普發動的關稅大戰暫時告一段落,台灣目前暫時取得了東亞相關競爭國家最差的對待,在繼續談下去之前,我們要先想想川普到底要什麼。

川普從上任以來幾個關鍵的措施包括,

  1. 關稅戰
  2. 迫使各國提高國防預算分擔
  3. 計畫從烏克蘭戰爭中脫身
  4. DOGE計畫減少聯邦支出
  5. 配合美國聯邦計畫要求各國投資以減少關稅
  6. 要求各國開放市場以減少關稅
  7. 大美麗法案
  8. 藥品大幅降價

其他政策

移民政策加強:如大規模遣返無證移民,建設美墨邊界圍欄等措施。
能源政策轉向:退出巴黎氣候協定,增加化石燃料產量,取消電動車政策補助等。
對美國產業保護:利用貿易擴展法和其他通商條款對特定產業(如鋼鋁、汽車)徵收保護性關稅。

這麼多東西他到底要作什麼?製造業回美國?處理美國債務?打擊中國?增加美國收入?
很多很多。

但我個人認為,他要作的,就是在降低副作用的狀況下,達到美國經常性收支平衡。

減少聯邦支出: 2,3,4,5,7
增加聯邦收入:1,2,5,6
降低副作用:7, 8

簡單來說,就是既要又要,非常可怕。而且要降低副作用的話,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,那就是對於全世界不能徵收一樣的對等關稅,短期內美國國內對於必需品無法生產出替代方案,那這種統一關稅將會是所有國家一起將關稅反應到出口售價上,最後的代價就是美國通膨。

為什麼他對於已經在美國設廠的半導體公司豁免半導體關稅,因為短期內美國國內,以及替代國家都找不到替代方案,吸收漲幅的將是美國自己,副作用很大,這不是川普要的,他既要又要。

那麼,如果是那些有替代商品的呢?不一定是美國國內,而是其他國家之間彼此能競爭的商品呢?例如高度重疊的日本、韓國、台灣等等的東亞國家。

他可以透過提高關稅增加收入,並且透過差異化關稅競爭,讓這些國家自己吸收關稅漲幅,那麼必然有一個國家必須要當犧牲者,作為那個被其他國家取代市場的犧牲者,在這場戰爭中,犧牲的是台灣。

台灣在跟日本韓國的談判上有一個先天劣勢,那就是缺乏大型傳統產業製造業財閥,我說的是專注在製造業的上的大型財閥,台灣嚴格說起來,只有台塑,其他財閥像是富邦/國泰,中信,遠東,新光,根據資料,只有遠東、台塑在美國有設立工廠,但整體規模不如日本韓國。

財閥的優勢是,只要領導人說了,那就是說了,雖然這不太符合公司治理,在談判過程中,日本、韓國都是帶著企業代表去談的,有什麼決議,財閥當下就可以決定,各財閥或財團都能做出立即反應,相較於日韓,台灣這邊台灣的關稅談判則主要由政府官員與官方代表團主導,雖有邀請來自鴻海、台積電、和碩、宏碁等產業領袖提供建言與支持,但企業代表通常是顧問與輔助角色,並沒有直接進入談判核心團隊,台灣企業高層參予度在核心談判中相對較低,而且以ICT為主要對象,這也跟台灣傳產製造業多數規模較小,以中小企業為主有關。

當然中小企業為主有中小企業為主的好處,但大財團跟財閥才有辦法集中力量在美國設廠,投資,承擔風險,但相對之下,台灣就很難像韓國、日本那種政商關係緊密結合,直接把財團跟國家利益掛勾。

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政府先前公開的談判,我們提出的籌碼多是以國家為主體,例如購買天然氣,加上台積電,但問題是半導體美國就直接切開成不同的項目來談,比如這次的韓美談判中,就包括讓美國造船再次偉大的(MASGA)韓華海洋投資,這投資內容還包括協助美國重建造船供應鍊,我們台船能嗎?

我在這裡並不想討論政府表現的好壞,請雙方支持者不要就這一點上進行辯論,我想要說的就是以美國的目標,台灣的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先天上就有很高的機率成為犧牲品,特別是美國就直接把半導體的關稅切開的狀況下。

為今之計,亡羊補牢的方式,就是想辦法結合台灣非半導體產業與非ICT相關產業的力量,以國家的方式以集體的力量去美國投資與生產,美國要的不是只有要錢而已,我非業者,說不定經濟部已經有在這樣做了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